2011年6月1日汇利资本,台北故宫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,展出了一幅横跨6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画——《富春山居图》。这幅画吸引了无数人前来,大家远道而来,只为一睹它的真容。这幅画的作者是黄公望,他在80岁时创作了这幅传世之作。历经战火、盗窃和多次被损坏,《富春山居图》经历了361年“身首分离”,并且有63年时间,它的前后两部分分别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,直到2011年,两幅画终于在台北重逢,完成了这段跨越时空的“合璧”。
那么,为什么这幅画能经历如此多的波折,又为何它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?我们不妨从黄公望自己写的跋文中寻找一些线索。
创作背景
黄公望在画作的尾部留下了一段跋文,大致意思是:公元1347年,他和他的师弟无用师一同返回富春山,每当有灵感时,他便开始创作这幅画。尽管他已经构思了三四年,画作始终未能完成。他认为,可能是因为将画作留在了山中,而自己又时常外出云游。于是,他决定将画作带在身边,空闲时继续绘制。而为了防止有人争抢画作,他特意在卷尾写下了说明,表达画作创作过程的艰难,并强调这是专门为无用师所画的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如今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之一。几年前,这幅画甚至被拍成了电影,刘德华和林志玲主演,故事讲述了各国为了争夺这幅宝贵画作而展开的夺宝大战。
展开剩余70%作者黄公望的生平
黄公望的本名叫陆坚。年幼时,父亲早逝,幸运的是,他被富有的黄家收养。黄家老人年事已高,膝下无子,便把陆坚当作继承人抚养,他感慨地称其为“黄公望”。黄公望自小聪慧,立志要考取功名,名垂千古。然而,命运却总是捉弄人。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,朝廷突然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,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黄公望不甘心就这样沉寂下去,继续在江南等待机会。经过了25年的等待,他终于获得了一个“小官职”,可是,他刚开始做官不久,就因上司张闾的牵连而被入狱。此时,科举考试又恢复了,他的朋友杨载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,并一路升职,最终成为了地方中级法院的院长。想必当时的黄公望若得知这个消息,定会感到极为沮丧。
直到他出狱时,已是知天命的年纪,仕途已无希望,于是他选择了过上闲适的生活,四处游历、画画、修道。他加入了全真教,自号“大痴道人”,与张三丰、冷谦等人交往,过上了自由自在的山水生活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命运
《富春山居图》原作由6张画纸拼接而成,长约7米。黄公望似乎将富春山的一年四季都融入其中,每一看都让人产生深刻的思考。从这幅画问世起,历代文人、收藏家都争相收藏它。它曾被明朝两位书画名家沈周和董其昌争抢,后来流入了吴达可手中,传承了三代。然而,命运再度捉弄它,这幅画最终被黄公望的后人毁掉了,分成了两部分。
前卷《剩山图》流入了民间,后卷《无用师卷》被带到了清朝宫廷,乾隆皇帝曾将其收藏。随着清朝的灭亡,这两部分画作又流入民间。如今,《剩山图》作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而《无用师卷》则跟随蒋介石流到了台北。直到2011年6月1日,经过600多年的风风雨雨,两幅画作才得以在台北合璧,完整地呈现给世人。
画中的留白与黄公望的人生
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尾部有大量留白,仿佛是人生的省略号。黄公望似乎已经预见到,自己的人生也将像这幅画一样,充满波折,颠沛流离,命运多舛,但他依旧毫不畏惧,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这幅画的历史和命运,让人不仅为黄公望的坚韧精神所感动,也让人深刻理解了这幅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义。它不仅仅是艺术的结晶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巨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