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班高峰的地铁上,林女士窝着肩膀刷手机,颈背像被“钳住”。她终于去做了针灸。扎针时只是酸胀(“得气”,即针下发酸发胀的感觉),可回到家却格外困——眼皮沉、只想躺。她有点慌:怎么治疗完反而更累?

针灸后短时间的困倦、乏力在临床上很常见,通常属于可逆的“恢复反应”。英国多家医疗机构面向患者的健康手册把“治疗后困倦、嗜睡”列为常见的轻微反应,通常数小时到一天内缓解;若感到困,应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。
这可视为身体状态的一次切换,仿若自“紧绷挡”缓缓过渡到“修复挡”,悄然开启一场自我修复与调养的进程,让身心在静谧中重归平衡。针刺刺激皮肤与肌肉中的感受器,脑干与脊髓的“痛觉闸门”下调,交感神经(“紧张加速器”)松开、迷走神经(“放松刹车”)占上风,人会有“松下来的疲”的主观体验。这在中医语境里可称作气血(可粗略理解为“体力+血液循环”)暂时重分配,机体把更多资源投到修复上,所以你会想睡。部分医院的宣教也提示,治疗后可能出现放松或瞌睡的感觉。

什么样的“累”算正常?常见表现包括:当天傍晚犯困、四肢发沉、偶尔“酸懒”。多休息、补水、吃清淡小餐,一般第二天就恢复。若第一次尝试,可让家人接送或提前规划回家方式;自觉发困时别勉强开车。
哪些情况要提高警惕?极少数人会出现晕厥、明显头晕,或局部持续剧痛、进行性红肿热痛、发热等感染征象,这就不属于“正常困”了;持续超过48小时的严重乏力、胸闷气促、心悸等,也应联系医生排查其他原因(如贫血、低血糖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)。正规机构会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,严重并发症罕见,但不当操作可能导致感染或更严重伤害——这也是为何必须选择持证、受训良好的专业人员。
关于疗效与共识:针灸不是“包治百病”,不同疾病证据强度不一。主流指南在慢性原发性疼痛(没有明确结构性病因的慢性疼痛)管理中,将“考虑一个疗程的针灸”作为非药物选项之一(英国NICE指南,2021)。这意味着它“可以考虑”,而不是“人人有效、必然见效”。若3–4次毫无改善,应和医生讨论是否更换方案。

为什么会更累?可以从两套语言来理解。用现代医学的解释,是神经内分泌网络的“降速与修复”:痛觉调制、肌肉张力下降、睡眠驱动力上升;用中医的比喻,是经络(类似体内“信息与循环的通路”)被疏通后,气血暂时“往里走”,优先修补“耗损处”,人就会有短暂的“回笼觉”。两套说法都指向一个意思:机体在自我校正。
怎么配合,让这份“累”更安全也更有收益?我的观察是:长期加班、咖啡依赖、晚睡的人,更容易在前几次治疗后“秒困”。建议按这套节奏配合:①治疗前1–2小时吃点小餐,别空腹也别酒后上针;②当天少熬夜,多喝水,避免大汗、重训、长途驾驶;③当晚困就睡,把这次“促睡”当一次修复窗口;④第二天开始,配合医生给的拉伸或强化练习,用“动起来”的方式把疗效接住。多家NHS机构的宣教资料对这些要点给出了类似提醒。

谁要提前报备或慎用?妊娠期、凝血障碍或正在用抗凝药、装有心脏起搏器(涉及电针时尤须说明)、癫痫史、易晕针、免疫低下等人群,都应在治疗前把情况完整告知医生或治疗师,以便权衡穴位与手法,必要时改用更温和的方案。
针灸总体安全,但困倦≠疗效大小的“试金石”,也不是“越困越好”。不妨将其视为身体开启修复模式的一个短暂讯号,不必过度忧虑。以平和心态接纳方圆之道,让身体在这一模式中逐步恢复生机。若你属于慢性疼痛人群,针灸可以作为多学科管理中的一个备选;若你的困倦异常持久或伴随其他异常,及时与专业人士沟通,比“硬扛”更重要。
巨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