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约在1990年年底的某一天,上海徐汇区的一个菜市场人潮涌动迪时策略,热闹非凡。曾几何时,上海的菜市场供应一直难以跟上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,然而经过1980年代末期市政府的努力,市民的“菜篮子”问题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虽然菜篮子有了保障,但菜市场的服务质量却成了新的问题。顾客常常需要看卖菜人的脸色,而这让很多市民不满。那时,菜市场大多由国有企业经营,里面的摊位也大多数是国企的员工,虽然有些人服务态度还算可以,但也不乏一些态度傲慢、脸色冷漠的摊主。尤其是有些摊位不止态度不好,还有着不正当的行为:比如缺斤短两,故意少称,以便私自赚取“回扣”。本应是公家菜的摊主,反而利用工作中的空隙进行不正当交易,这种行为一旦蔓延,整个市场的秩序就会受到影响。
在肉类摊档里,曾经有一个名叫端木的阿姨,做法就十分不堪。端木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,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贡(端木赐)和现代作家端木蕻良等。然而,端木阿姨的所作所为显然与她的姓氏不太相符。她不仅在秤上做手脚,卖的肉总是少称几两,而且即使顾客发现后,她也不愿意改正,甚至与顾客发生争执,逐渐成为了市场里的“恶名人物”。
展开剩余80%尽管市场的管理层也知道端木阿姨的行径,但由于她脾气暴躁,可能还有些背景,因此市场的领导选择了视而不见,懒得为自己找麻烦。然而,某一天,市场传出消息,说有位“大领导”将要来市场检查工作,具体时间不明。此时,大家都不免紧张了起来,唯有端木阿姨继续我行我素,丝毫没有收敛。
几天后,所谓的“大领导”始终没有出现,大家的心也逐渐放松。然而,后来有传闻说,原本要来视察的是当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,但因为某种原因未能成行。叶公琦是上海四大高层领导之一,职务和市委书记、市长等同属正部级。
直到12月28日早晨,一位头发花白、圆脸戴着粗框眼镜、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老年人手提菜篮子走进了菜市场。他四处逛逛,不时打听菜价,但篮子里却没有多少东西。当他来到肉类摊档时,便与端木阿姨对视了片刻。看到摊位显得冷清、没有生意,老先生笑了笑,语气有些戏谑地说:“你这儿的生意真不好啊!”
端木阿姨满不在乎地回答道:“没生意也挺轻松的呀!你懂不懂?” 老先生推了推眼镜,似乎对她的态度不太满意,便随口说了一句:“你们市场上有没有‘斩客’的情况啊?市政府现在正在查这种行为。”
端木阿姨听后勃然大怒,愤愤地将切肉刀狠狠一拍在砧板上,然后破口大骂:“娘个戳X!前两天不是说叶公琦要来嘛!真要来了,我见到他也不管他是叶公鸡还是叶雌鸡,我照样一刀下去!”
这里的“娘个戳X”是上海话中的脏话,端木阿姨的口音让“叶公琦”听起来像是“叶公鸡”。这番话直接让老先生哑口无言,他也没再与她争论,而是默默地离开了摊位。
接下来的事不难猜测:那位“老先生”正是叶公琦本人。为了不被提前知情,他没有通知菜场,也没有带随行人员,亲自来到市场了解情况。若市场领导知道自己下属如此不敬地对待正部级领导,恐怕会大吃一惊,甚至吓得不敢再管理市场了。
至于端木阿姨的下场,尽管没有公开报道,但大家都知道,她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处分,最轻的可能是调离岗位。虽然她的经历并未被广泛传播,但“我曾对正部级领导爆粗口”这样的事,估计会成为她一生的谈资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叶公琦在为上海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巨大贡献后,还当选为“中国消费者保护运动30年消费维权贡献人物”之一,并名列第三。
叶公琦1929年出生在江苏吴县。15岁时加入了党组织,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。1948年底,他作为地下工作者,成功护送了许多民主进步人士通过地下交通线离开上海,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。
解放后,叶公琦曾先后担任上海市轻工业局副局长、分管经贸和农村工作的副市长。1985年,他成为上海市蔬菜领导小组组长,积极推动上海的菜篮子工程,解决了市民日常副食品供应问题。
1988年,他晋升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,成为市人大历史上首位专职主任。期间,他大力整顿流通秩序,保护消费者权益,并推动相关法规的出台。
即使退休后,叶公琦依然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贡献着力量,担任了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会长。在他的一生中,他不仅为上海市民的“菜篮子”问题贡献了力量,还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巨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